半路出家,却毅然决然的投身到法律工作中去。在一次又一次的案件办理中,一步步深入,对法律服务工作也愈加热忱,愈加专业。在律所内部,他是优秀的劳动模范;对同事来讲,他又是令人信任的良师益友;面对当事人,他还是值得托付的权益捍卫者。
本期中恒信人物,让我们一起通过张峥律师的自叙,深入了解他。
熟悉我的同事都知道,我进入律师行业的过程带着一丝机缘巧合,但种种机缘巧合却让我在部分远期计划落空后更乐意,刚做实习律师时候,我在日记里写“每一桩案件都是人间雨打风吹后发出的悲愤嘶吼,律师是风雨中独行的济困之人”,我一直觉得,经历会催化成长,经历越极端,成长的越彻底。一桩桩案件、一位位当事人,轻则面争庭论、重则积恨深仇,律师介入案件前,往往已经发生了一个个剧情曲折的B级故事。参与案件让我们进入剧情又不至深陷其中,理性的观察事件经过,冷静的进行利益取舍,让我看到更多故事的同时,也有机会教育自己变成更好的人。这其中,固然缺失了部分生活中应有温热安静,却略带书生从戎,胆气过于宿将的豪迈质感。
我记得入职的盛夏,对校园生活的怀旧与执业初期的不安都化作东四环外纷乱的车流,引擎轰鸣声与十字街头的热浪散去后,面前只有马主任的热茶与侃侃而谈。
我记得通州分所的深秋,楼梯上的铁锈散发着淡淡腥气,牛皮纸包裹的卷宗还残留着胸前的体温,把喝剩的易拉罐扔进细雨的傍晚,垃圾桶发出嘶哑的喘息,我又融进晚高峰,变成昏黄色城市的夜归人。
我还记得去会见嫌疑人的初冬,解开大衣在地铁站外的墙角点烟,燕山山脉吹来硬瘦的西风,剐蹭着梧桐树的枯枝下腾起阵阵扬尘,看着防弹玻璃后空洞的双眼,我突然感觉法律工作也像医学,欲救人心无奈必有加害手段。
青年律师或许总会对工作初体验留下零散印象,定格的回忆偶尔会像胶片般循环播放;今天,我面对各位同仁,有前辈也有新秀,没有必要分析前述内容是否是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,但我相信,每一名律师的成长与蜕变都是律所前进路上的掠影与浮光,这些光影终将集聚为燎原的星火,像中恒信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一般绽开盛放。其间,我们或许在档案室中反复阅卷、抽丝剥茧,或许在法庭上针锋相对、据理力争,其过程也正像律所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选择、模式探索;长久的努力或侵染不一定会立刻带来直接受益,但必然会通过思维与物理的波动为日后的回报创设某些必要前提,正如《叶隐闻书》中所言——为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。